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新闻
“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武术学院“武动青春,奋进未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赴菏泽市郓城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2023-08-01   作者:冯媛媛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到基层去、到了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做贡献”。为践行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探寻文化足迹,培养学生社会使命感和实践能力,山东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冯媛媛老师结合实践队成员所学专业,于7月26日—7月30日带领“武动青春,奋进未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赴山东菏泽郓城县,开展“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活动。

  一、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担负时代责任使命

  为进一步升华革命传统精神,拓宽革命教育视线,让志愿者通过视、听、思、感,去体悟中华民族在百年时间里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崛起和复兴过程。7月26日实践队前往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和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指挥部旧址,学习百年党史。

  1974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的接应下,突破黄河防线,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大军,集中优势兵力,挺进鲁西南,发起鲁西南战役,歼灭国民党6万余人,打乱国民党军在南部战线的战略部署,开辟了进军大别山的道路,鲁西南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役中较为著名的战役之一。

  通过参观学习,志愿者切实感受就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作为接班人和继承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担负时代责任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奋发图强、踔力前行。

  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武术侠义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人文背景,其蕴含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能够赋予文化独特性和家国情怀,7月27日实践队来到位于郓城县张鲁集镇状元张楼村参观学习交流。

  状元张楼村因清末武状元张宪周出自该村而命名,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115师东晋支队指挥部驻扎地。陈光、罗荣桓、杨勇等将领在这指挥打响了进入山东境内后与日伪军作战的第一仗—樊坝战斗。该村传统文化深厚,包括状元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等。该村传统武术源远流长,传统武术深受村民的喜爱,参与者众多,其中武术项目“周公炮锤”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志愿者们深受村民传统武术学习氛围所感染,村民上到70岁,下到4.5岁儿童都一招一式练习武术,整个村充满武术侠义气息。当志愿者看到当地武术队队员训练环境简陋、破旧,但仍热爱传统武术,刻苦训练,大家感触颇深,并自发学习交流起来。

  (村民展示周公炮锤等武术套路)

  (状元祠上武状元张宪周像合影)

  三、探望百岁老人,弘扬孝道文化

  为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7月28日实践队来到郓城县唐塔街道东代庄村开展百岁老人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

  尽微薄之举,暖长者之心。志愿者们为老人送去米、面、油、牛奶等慰问品,并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临行前志愿者们给老人送去祝福,祝愿老人身体健康,开心幸福。

  随着国家发展,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水平得到了保障,但关爱老人社会实践服务不会停止,未来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更应该肩负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教授传统武术项目,开展中华武德教育

  为了更好的弘扬武术与民族传统项目,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了解武术、了解传统项目,喜爱并练习传统武术项目,“武动青春,奋进未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结合所学专项于7月29日—7月30日来到郓城县“和合居传统武术馆”面向青少年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志愿服务公开课。课程包括武术礼仪、中国跤、散打等内容。通过孩子们认真刻苦练习,从一开始的动作不标准到慢慢的掌握技术动作,孩子们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志愿者授课过程中还开展了武德教育,引导孩子们尊师重道、少年强则国强的理想信仰。在这夏日炎炎,少年们热情满满。

  (志愿者开展散打、中国跤、武术等传统项目课程)

  通过此次“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实践服务队成员付出了汗水和真情,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武术青年的风貌,在实践中坚定了理想信念,培养了高尚品德,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次实践服务,更应该躬亲力行,将其践行于生活之中,用青春书写时代绚丽篇章。